302 尤莉亚.埃菲莫娃(2 / 5)

美国。

华尔街。

巨大的中央区屏幕上。

原油价格以肉眼难以捕捉的速度在迅速跳动。

43.28

......

43.38

......

43.78

......

密密麻麻的买入。

短短两个小时,原油价格涨幅超过百分之一。

也因此,高盛在原油上持有的大规模头寸,盈利增长了几亿美元。

但这样的增长并不能够让人感到欣喜,特别是接到来自山庄的电话后,即便是约翰.温伯格也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。

连忙召开了紧急会议。

沃伦.巴菲特,亨利·保尔森等几名高级合伙人立刻赶来过来,包括已经加入财政部的前任总裁怀特.黑特。

已经是半夜。

沃伦.巴菲特打了个哈欠,皱着眉说:“发生什么事了吗!在这个时候召集大家过来,约翰你这家伙不知道打扰人休息是一种罪过吗?”

“抱歉!发生了非常严重的事情!刚才接到情报部电话,苏毛方面出现了非常严重的不确定性?”

“苏毛?”

“是的。”约翰.温伯格点点头,示意秘书将会议室的投影设备打开:“原油在今天失去了控制在疯狂攀升,也因此,苏毛左派势力可能会成为不确定性。”

“难道不是公司或者其他财团推高的油价?”

“不是。除了科威特方面,今天主要是受到了曰本方面的影响,有个家伙和住友财团签了一笔大宗原油协议,每日高达一千桶石油的超级赌注。”

自从冷战开始。

东西方阵营形成经济和意识壁垒,随着柏林墙的建立,华约国和西方国家,就将整个地球分割成了阴阳两半。

在相当长一段时间。

苏毛都处于绝对的劣势,不得不拉拢周边国家来对抗西方。

直到60~70世纪年代,苏毛迎来了其经济状态的最佳时期——西伯利亚发现了巨大的油气田,第三巴库”正式诞生。

1973年石油危机期间,国际石油价格翻了好几番。

当时苏毛政府每次投资西伯利亚油田1卢布,3~4年之内就可以获得30~40卢布的利润。

在这种高回报的刺激下,苏毛的石油开采量一次又一次地增加:1960年,苏联的石油产量为一点四七九亿吨,占世界总产量的14.4;1

1980年整个苏毛的年总产量是六点零三二亿吨,占世界总产量的19.5。

随着石油价格的上涨和石油产量的增加,苏联在很短的时间内积累了大量财富。

在这个时期。

有一部电影叫做《机组成员》,它反映了苏毛80年代的生活条件:当时,对于毛子来说,他们最时尚的生活方式基本上是通过购买外国日用品——曰本高科技的录音机和电视机、西欧的衣服和香烟。

为了维持人民的这种“高质量生活”,苏联石油出口在开采量中的比例正在增加:1970年为25.8、1980年为27.7、1987年为29.1。

这种“大家都很高兴”的局面向人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:油价会一直上涨,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会稳定下来。

这等于告诉人们,美好的一天永远不会过去。

既然资源出口可以获得巨大的利益,那为什么还要种田,搞其他行业呢?

于是苏毛得了一种病——荷兰病。

这个时期,苏毛产业朝着重化学工业调整,有着取之不尽的石油,钢铁、汽车、电子和航空航天等其他重工业取得了巨大进步。

但同时,轻工业被放弃,至于土地,那更是可有可无。